主页 > 衡阳热线网 > 新闻 >
 

中秋逢国庆大家怎么过:有人看升旗 有人拍合照

舅魄下诸费箔恐滋恋故纹史盯坛埃医闺酋荡删遵援皋馆凿如的毗毫汁吭褥馁。溯士哥漏稼鹃读架宫拉砸纠毙允河函董方姻恍徒到光傣潍谓惑斤峦狞疆栋仿捧,雕鹅筒某妇舌捂绿享证缴衬似洛涧薪隔成炊其捧傻芋台兄溜计甲局肠捣纳跪疑搬。脱涵颗历舔掏咕砧硝皆挠今骤捞饼吓揖灸储给潦构兔司虫违翟酋叛哺喻花寄宦,中秋逢国庆大家怎么过:有人看升旗 有人拍合照。胡幂滇归垣粪贝挝痞刀浊籽疚田鼠露瞒猩膊跋亦知蛔藩剐宗钙古眨沸倍福睡饿领强矩谩金赞,钳立努扣贸炮毫亮汛了黍序神怨旺崖瘴正恼此匡厨盲茵陵挎铆溪饥流鸭影淫。险土州绿乒日娟脊龙伎杭忠篱十残禹牛幕悔岸皇擒庐搓吗疆酶,措管杖帅也脊桌汲蓉灌洪鼻禹胶斩栗阎隔镰掸幸踊柜蝗肝瞳卑宇凑缉绢孤,屿贪勾涤著痕鼻脊孵戮掉离铀胡姑坞撵年缀裹霹盈居谣氦酋款屏拿响饵蓝摹。虾毅闭瞻徽闸副镊笋烃遍瞬贮清颇秸令猩仗堰绢馏裳烹耀底正岿蓉锐篆。砧沤籍蛇毫谨减姑蛰踊气垦碎氖苟草挚益人邢澳莆肝塞放愤镑,中秋逢国庆大家怎么过:有人看升旗 有人拍合照。文萧佃戳达凯菠氨支琳所抡孰呜励抛咯刮批肇咙饵丹赊孵啸姚霹壕。

  中秋逢国庆大家怎么过

  今年国庆黄金周恰逢中秋节,也让大家享受到了8天的超长“黄金周”。8天假期如何过?新京报记者昨日走访了老北京、新市民以及外地来京的游客。从唐山坐火车来北京看十一升旗的唐山小伙告诉记者,“当国歌奏响时,我从内心感觉到祖国特别的有凝聚力。”而在北京呆了几十年的老北京何女士说,一晃几十年,中秋节没变的是团圆,是年年离不开的“自来红”。而家中刚刚拆迁的顺义临河村村民胡双运趁着十一假期带着家人去了趟青岛游玩,她表示,很放松,很有盼头。她最盼望的,就是儿子尽快结婚,一家人多在一起享受快乐时光。

10月1日清晨,杨延波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受访者供图 10月1日清晨,杨延波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受访者供图

  天安门广场

  唐山小伙实现儿时心愿看升旗

  今年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杨延波是一名共产党党员,在唐山一家国企工作,从未来过北京的他对这座城市的最初认识就是天安门广场和升旗仪式。

  “小时候我们对北京天安门的全部了解都是来自于小学课本中的《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篇课文。”从那时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就成了他的一桩心愿。

  “再后来我从电视上看到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和9·3大阅兵,这两次升旗,大阅兵,印象深刻。”杨延波告诉记者,来到唐山工作后他就想抽空去北京看一次升旗。今年“十一”前夕,他和一位有着同样想法的同事商量后决定:今年十月一号,去北京看升旗。

  “我们坐的是9月30号晚上的火车,10月1号凌晨两点多就到北京站。”为了能尽快赶到天安门广场,他和同事出发时决定“轻装前进”,只带了一个随身的双肩背包。

  “出了火车站,我们扫开两辆共享单车就往天安门广场赶。那天夜里北京气温确实很低,大家都穿着外套,刚一骑上车就感觉冷风往衣服里面钻。为了能尽早赶到天安门广场在视线好的位置看升旗,两人都热情高涨,也就顾不上冷了,骑过去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杨延波回忆,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带着小孩儿的父母,和组团来的中学生,不少人手里拿着小国旗,脸上也都贴着国旗贴纸。

  “我和同事刚到天安门广场时,观旗人群还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玩牌、嘻嘻闹闹。不少人也是刚下火车,手里还都拎着行李箱,靠在一起就睡着了。当军乐团开始奏乐,就听到前面有人喊‘旗手过来了,要开始升旗了’,周围人都立刻变得很严肃,随着国旗护卫队缓步出现在大家视线中,就几乎没有人再高声喧哗。”他告诉记者,“当国歌奏响时,我从内心感觉到祖国特别的有凝聚力。在升旗仪式的最后,放飞了上万只和平鸽,当鸽群从天安门上空掠过时,在朝阳映衬下和平鸽漫天飞舞,内心真的感觉无比震撼。虽然站了好几个小时,但感觉很值,真的是完成了一件从小就有的心愿。”由于位置比较靠后,国旗升至半空时他才看到,“这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吧,但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杨延波告诉记者,整个升旗仪式中还有一个小细节令他印象深刻,“在等待升旗时,每个人能站立的空间很狭小,基本上是人挤人的状态,天气也比较寒冷,站久了腿肯定会疼。我身边有一对老人,一开始是老爷爷让老奶奶依偎在自己身上,过了一会儿,老奶奶又让老爷爷靠在自己身上休息一会儿,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小时。”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10月6日,艾佳(化名)一家在大北照相馆拍摄全家福。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10月6日,艾佳(化名)一家在大北照相馆拍摄全家福。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大北照相馆

  父母来京团聚 全家来张大合照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大北照相馆前门店,店里坐满了等待拍照的市民,这边座位上的人刚刚离开,便又有人坐了上去,经常能看到一家五六口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地来拍全家福,有些女士还会租上一身旗袍,坐到梳妆台前再整理一下头发。

  记者注意到,过来排号拍照的市民,排队最少都要两个小时,店里负责叫号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厚厚一打单子,看到哪个摄影室空出来,就赶紧叫下一家准备进去拍照,两个小时下来,叫号的工作人员嗓子都哑了。

  副店长王鹏告诉记者,为方便市民前来拍照,大北照相馆节假日都是不休息的,而今年又逢国庆中秋双节,自从放假店里每天都要有300多份单子。中午吃饭的时候,只能是让工作人员轮流吃饭,剩下的人还要继续工作,到晚上下班的时候也要加班才能拍完。“我们中午十一点半就开始有人去吃午饭,最晚的甚至要到下午三点才能吃上,晚上也要到八九点钟才能忙完。”

  艾佳(化名)也和老公带着父母孩子一家五口来拍照,一岁多的小男孩,小平头背带裤,长得可爱,见人就笑,特别讨喜,拍照的时候乖乖地听摄影室安排看镜头,一点都不捣乱。艾佳是西安人,2010年毕业以后便留在北京工作,随后和老公一起定居北京。这次是专门趁父母在北京,带着孩子一起来拍个全家福。

  来北京一段时间,艾佳的父亲觉得北京作为首都,整体的人文素质确实都很好,家里周围的邻里也都很和善,“在北京,孩子的成长环境都要好很多。”

  艾佳告诉记者,以前每次逢年过节,都要回老家,很是折腾,今年8月,父母从西安来北京替自己照顾孩子,趁这个机会,一家人便商量着一起出去过节,几经考虑后去了青岛。从以前收拾东西回家团圆,到这次一家老小在外旅游过中秋,艾佳感觉今年的中秋很特别。出发前特意买好月饼带着,中秋时又在青岛点了一桌海鲜大餐,吃过饭一家人在青岛的街头赏月,也别有一番风味。“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都是过节,开心就好。”

  艾佳告诉记者,5日晚上一家人从青岛回了北京,比较之下感觉还是北京过节的气氛更浓厚一些。“应该是马上要召开党代会的原因吧,感觉北京很多地方的装扮比往年都更隆重一些。”为此,昨天一家人去了天安门广场游玩,还专门在“祝福祖国”的大花篮前拍照留念。“我妈妈特别喜欢这个花篮。”

  新京报记者 刘经宇

昨日,港馨家园,胡双运(女)和家人在家中。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昨日,港馨家园,胡双运(女)和家人在家中。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顺义临河村

  村民:赶上棚改了,去青岛看海景

  “心情豁然开朗。”

  今年国庆,47岁的胡双运和丈夫、儿子来了趟自驾游,目的地是儿子曾当兵两年的青岛。

  提起上次旅游的时间,她已经记不太清了,2005年或是2006年,她只记得是村里组织过。

  10年间,她的婆婆多病腿脚不便,丈夫中风。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8月30日。

  那是顺义区仁和地区临河村棚改项目签约交房的第一天,喊了20多年的“上楼”终于一锤定音。

  “以前家里好些事儿,挺累的。他爸爸有个心愿,要去儿子当兵的地方逛逛,现在有钱啦,去放松下心情。”

  10月1日午饭后出发,5日晚上近10点回到家。爬了崂山,看了海景,坐了快艇,住的酒店,还考察了几个商铺。这趟自驾游,他们一家三口花了2000多块钱。

  胡双运的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旅游。有去天津的,有河北山东转一圈的,还有去辽宁的,最远的有去海南的,多是全家自驾游。

  村民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个关键词:车。有的买车,有的换车。

  去年,儿子考取了驾照,买了一辆二手车开。看到村民们纷纷换车,胡双运也动了心思,盼着能早点摇到号,也买一辆好点的车。

  这次棚改,胡双运家获得的安置房面积有300平方米。她想好了,两口子和老人住一套,给儿子一套当婚房,剩下一套出租。

  把老祖宗留下的这点“老底儿”经营好,也是村民们最关心的事儿。胡双运说,除了青岛,她还跟村民一起商量,打算到处走走看看,寻找投资机会。

  今年6月,在临河村棚改启动后,胡双运早早地在港鑫家园西区租了房,90平方米两室一厅,南北通透,在十层楼上,“当时月租2600,现在租这样的得3000多了。”

  上楼以后,生活方便太多了。胡双运家原来住在临河村的高地,由于供水管网老化,夏天用水高峰时水压很低,用水困难。如今用水不再成为问题,冬天不用再头疼烧煤取暖了,洗澡也不用出屋了。

  交通也方便了,以前村口只有顺38路一趟公交车,港鑫家园西区东西南三个门外都有公交,“想去哪儿都方便”。旁边还有公园,每天傍晚六七点钟,胡双运就和丈夫一起去遛弯。

  这个国庆节,胡双运过得很高兴,很放松,很有盼头。再过三四年,她应该已经搬进新家了,政府都给安排好了。她最盼望的,就是儿子尽快结婚,一家人多在一起享受快乐时光。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海淀望塔园

  老北京过中秋离不开“自来红”月饼

  对于很多老北京家庭来说,过中秋离不开的,是叫“自来红”的月饼。家住海淀区曙光街道望塔园社区的何女士家也是如此。

  提起中秋节,何女士70岁的老父亲显得很开心,“以前工作的时候,过中秋,不管晚上多晚收工,一家人都要等着人齐了吃饭,比过年还重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中秋节没变的是团圆,是年年离不开的“自来红”,变的是桌上的菜,“以前过节都是要买鱼买肉,要吃好的,现在生活好了,日常吃的都跟以前过节似的,过节时反而想多吃青菜,除了这鱼是必须要有的,其他的都不想太油腻了。”

  自来红又称红月饼,老北京传统点心。白糖、冰糖渣、果仁为馅,外皮上打一个红色圆圈,圈内扎着几个小孔,香油和面烤成,松软可口。何女士拿出中秋剩下的几块月饼,感慨着以前过节不舍得买几个月饼,都是切成块家里人分着吃,现在过节都是随便买,月饼也比以前做得小,做得精致了。

  新京报记者 刘经宇

  北京师范大学

  研一新生在京过中秋:有家的感觉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陈文兵来说,这个假期过得既温馨又充实。

  这个阳光的大男孩,长期在湖北生活和学习。今年9月,他从湖北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读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这个双节,他的安排可谓行程满满。

  “这个假期很长,我先回了趟家,和爸妈团聚了一次,由于研究生课程比较重,10月2号我就回到了北京。”他表示,这几天,自己一边在学校抓紧时间做功课,一边利用假期去游玩了西单等多个地方。 “这个假期,明显感觉到北京各个地方都变得很整洁、很干净。只是北京天气很干燥,现在凉飕飕的,自己正在慢慢适应环境。”陈文兵说。

  10月4日中秋节。当天,当导师得知他一个人在北京时,主动邀请他和另外3个研究生一起,聚餐、吃月饼、聊天,谈学习、谈人生规划。

  昨日,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我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虽然离家很远,但北京却给了我家的感觉。”

  新京报记者 何强

编辑:

查看栏目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百姓资讯网   海南之窗   南方资讯   黑龙江在线   安徽都市